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国际版| 员工版| 进入旧版|

【发热门诊日记】发热门诊的六天 144小时

时间:2020-01-30   作者:全科医学科 王哲   责编:王妮     来源:     阅读:

大年三十,大家都在厨房里准备年夜饭,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

大年三十,大家都在微信里互相发红包,看看谁抢的红包最大

大年三十,大家都在沙发上唠嗑打麻将,缓解这一年来的疲劳

大年三十的我们,在报名

报名加入医院新组成的“发热单元”

报名成为医院中“最特殊”的那几个人

接到报名通知时,家里在其乐融融的看着春晚,父亲和姑父喝着小酒,母亲和姑姑聊着日常,弟弟和表弟一起玩耍,我坐在一旁,思考着应该用什么方式告诉他们。后来想想,算了,先报名,以后再说吧,家人的开心更重要。看到我们全科医学群里所有的同事都在报名,有人孩子还在哺乳期,有人还有生病的家人需要照顾,都将自己的家庭放在一边,准备着去拯救更多家庭,我义无反顾加入报名队伍。

大年初一,接到医务部电话,任命我为第二批“发热单元”医疗队员,2月2日开始隔离上班。上班期间,不随意外界人员接触,避免交叉感染,下班期间,统一住宿,不得离开员工宿舍。

大年初三,接到医务部电话,“发热单元”人员告急,需要我于次日一早开始上班。由于眼镜损坏,满城跑着换眼镜,所有的眼镜店基本都关门了,最后在钟楼一家眼镜店赶着人家下班前才换了眼镜。回到家开始收拾衣物,洗漱用品,再恶补一下不断更新的“新型冠状肺炎的诊疗原则”。父母分别过来“轻描淡写”的叮嘱了我几句“要注意做好自我防护”,能感受到父母轻松话语下的担心与期望。

大年初四,早晨7点30分,母亲和弟弟来送我上班,刚到发热单元门口,就看到一辆120救护车下来一辆平车,上面躺着一个重症患者,心里突然咯噔一下“这……患者都这么重么?”背好了行囊,和母亲弟弟道完别,路过120急救车的时候,听到工作人员在那嘀咕“这谁啊,患者家属么,大家都不敢来的地方,还带着行李来,不怕被感染吗?” 我也默默嘀咕了一下“因为我是医生啊!”

图片2_副本.png

到了医生值班室才知道,前两天来的4个大夫,每个人每天要上12个小时的班,6个小时的门诊,6个小时的病房,由于科室属于临时组建,条件十分艰苦,大量的患者涌到门诊诊室等待筛查,门诊大夫穿着层层的隔离衣,防护服,口罩和护目镜,不方便吃饭喝水,眼镜里都是雾气,必须从缝隙中才能看清楚患者。基本上送的饭都放凉了,下班后简单扒两口就进去睡觉了,因为再不睡觉,一会又要上班了。

我和范大夫的加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同事们的值班压力,我第一天就是0点~4点的病房班和4点~8点的门诊班。排好了班以后,赶紧熟悉隔离患者的基本情况,设想出现各种情况的解决处理办法,熟悉诊疗原则与上报流程。好在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平时在主任的带领下,见识了各个系统的疾病,了解了多种疾病的处理方法,心里才没有那么慌乱。

我院作为陕西省首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收治定点医院,将感染病区一座三层楼一晚上腾空专门收治该类患者。作为医院最“危险”的科室,我们的休息区在3楼,1,2楼均为诊室和病房,算上检验科与影像科大夫,总共31个医护,宿舍为病房改造而成,以前的护士站成了大家吃饭,休息,讨论病情的“多功能区”。和兄弟医院一样,我们的防护服和口罩也十分紧缺,大家都是尽可能的省着用,能穿着就不脱下来,能不换就不用第二个。虽然物资紧缺,但是很多事情让我们大家心里很暖。休息室里堆满了爱心人士送来的食品,饮料,水果,面包,让我们的基本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升,医务部刘明主任当天也一直在发热单元驻扎,随时为我们出现的任何问题做着各种协调,杨长虹护士长不断的整理各种物资,询问我们还需要什么,第一时间为我们准备好各种防护服与生活用品,全院上下也是尽可能的优先保障我们“发热单元”的各种物资与医疗需求。中午,有着黄记煌和麦当劳的爱心午餐,下午有着医院食堂为我们做的营养餐,虽然设施条件不足,但是医院在我们的生活上让我们做到了真正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保障了医护人员能够有充足的体力去诊疗源源不断的患者。

图片3_副本.png

前半夜是病房班,每个在隔离间的患者,心情都很烦躁,一方面身体不适,情绪不好,另一方面,在核酸检测结果没出来之前,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面对患者隔三差五的“打扰”,我只能简单先对症处理患者的症状,一遍遍安抚他们的心情,向他们解释疾病,让患者尽可能的稳定下来。

后半夜是门诊班,晚上的患者相对于白天还是少了很多,我和护士两个人,穿着防护服,坐在通风的诊室内,希望不要有患者来,并不是希望工作量减少,只是希望能有更少的人出现疑似症状。才刚坐下1个小时,防护镜里就全是水雾,加上我的近视镜,只能把头低下,用水结成的小水流在眼镜上“冲刷出一条条河道”才能看清患者。凌晨5点多,有个患者自述头痛2天,追问流行病史,得知其是某家酒店的志愿者,酒店内住着139例武汉湖北籍未出现任何症状的住客,都是国家为了减少湖北籍旅客的扩散,免费为给他们提供的住处,免费供应着午餐,这位志愿者每日要为这些旅客专程送餐累计500多次。结合患者的化验结果与影像学结果,最终判断这名患者只是劳累过度,睡眠不足引起的头疼,告知其回家注意隔离休息,检测体温,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下夜班,洗完澡后,已经大年初五早晨9点了,赶紧躺到床上休息,但是生物钟也不是立刻就能改过来的,睡到11点就睡不着了,不仅患者头疼,我的头也是一晃就疼,终于能理解同事们之前为什么只简单扒两口饭了,根本没有胃口,我也吃了两口继续休息。迷迷糊糊休息到3点又醒了,同事们知道彼此工作都很不容易,宿舍的灯一直都是关着的,出门进门都小心翼翼,生怕打扰了彼此来之不易的睡眠时间。今天是下午4点的班,起床后洗漱完了,穿着防护服去上班,今天刚好四位患者的二次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了,都是阴性,可以解除隔离,替他们感到开心,终于可以回家了。在每一位患者3分钟1个电话的催促下,终于给他们办完了出院手续,刚坐下,门诊又收了2个高度疑似的患者,又立马打起精神,联系会诊,通知防保科采样,期间还有留观患者病情变化,真恨不得自己影分身。解决完所有的事情后,看了看表,刚好20点,扎扎实实的4个小时。洗漱完后上床已经9点多了,看到微信还有好几个朋友的问候,平时都是12点才睡觉的我,这会眼睛已经睁不开了,相信他们会理解我。但是我们的彭卓副主任医师与吴媛媛副主任医师依然加班到凌晨2点,完善着患者的资料信息。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六早晨10点半,眼睛才睁开,感觉自己才算是“活过来了”,看了看排班表,12点的班,好吧,新的一天从上班开始。

不只是我,我们每一位大夫和护士都是这样子,密集的工作强度,封闭的工作环境,极大的心理压力,可能很多人只能听闻,不能理解。有一位护士姐姐有一个9岁的孩子今天过生日,她不能回去,孩子就自己录了一段视频,表示自己理解妈妈的工作,为妈妈感到骄傲,让在场的很多人都泪流满目,另一位护士的孩子也在后天过生日,孩子才1岁多,都怕孩子会不会不认自己了。大家在那里感慨,虽然说我们都是来自不同的科室,但是,这都是过命的交情啊。

图片4_副本.png

好了,先不说了,得去看书了,只有时时刻刻学习着,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希望各位亲朋好友做好防护,认真学习注意事项,疫情面前,需要我们共同去面对,共同去抵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