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春节,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本应是全家团圆,欢聚一堂的重要节日,但2020年鼠年的春节,对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护士来说,却是不同寻常的。因为这一年的春节,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为了打好这场和疫情抗争的战斗,我们科室承担了我院发热门诊春节期间大年初一的护理工作。
任务下达后,神经外科护士长徐岁云带头报名,随后王青文、付海艳、郭磊和我都积极报名参加。其中,王青文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护理专家,付海艳是年年被评为优秀职工的主管护师,郭磊是平时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的一名护师。徐护士长、王青文、郭磊上早8:00-晚8:00班,我和付海艳上晚8:00-次日早8:00班。接到徐护士长的安排后,我一直在查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相关信息,并清楚地认识到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就是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看到武汉每日快速增长的病例,心里不免紧张起来,本应在当班白天好好休息,然而却无法入睡,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打开手机一遍又一遍地复习穿脱防护服的视频。
对于我的小家而言,爱人表现出对我这次工作的极大支持,他说:“这是国难,你应该上战场。”同时,在行动上也给予我帮助,大年初一整天都督促我去休息,准时在下午5点做好了丰盛的饭菜。我知道,要承担长时间强体力的工作,身体一定要跟得上,虽然没胃口,还是强迫自己多吃了一些。但饭后就不敢饮水了,困扰我的,除了担心被感染外,更多的则是十几个小时无法如厕。因为防护服紧缺,每班每人只能使用一套,穿上就不能脱下。毕竟从没有过类似经历,心想着有些挑战身体极限,怕自己坚持不下来,所以我还为付海艳和我各准备了一条纸尿裤。
1月25日傍晚,考虑到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穿防护服,我和付海艳早早便来到了科室,换好护士服,准备去发热门诊接班。虽然之前感染科的田银娣护士长给我们培训过穿脱防护服,也反复看过视频,但当真正独立逐层穿戴蓝帽、N95口罩、防护服、第一双手套、长鞋套、短鞋套、隔离衣、第二双手套和护目镜时,还是感到非常繁琐,好在终于穿上了,感觉呼吸不畅、缺氧,本来戴上N95口罩就会感觉憋闷,再加上护目镜紧紧得夹在鼻梁上,与口罩无缝衔接,顿时感觉严重缺氧。我和付海艳开玩笑说,还管病人呢,自己都先缺氧了。感谢医院给我们提供了全套的防护措施,想想武汉的医护人员很多连最基本的外科口罩都没有,就觉得我们已经很幸福了。而后,徐岁云护士长给我详细介绍了一楼物资的存放地点,她从早上7点到达岗位,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多个小时,声音沙哑、疲惫不堪。接着我迅速到诊室接郭磊的班,她一看见我,仿佛看到了救星,“高老师,我实在受不了了,从早上7点开始就没吃没喝,没上厕所”,听得我眼泪都快下来了,这是怎样的意志力,能让这个姑娘变得如此坚强!她忍着身体上的痛苦跟我认真交班,诸如需要详细记录每个患者信息,还有一大堆的报表需要填写等,听得我一头雾水,但还是努力记住她说的每一句话。同时,付海艳去二楼接王青文的班,二楼的主要工作是护理几个留观患者,即疑似患者,需要进一步做检查确诊的患者,其感染风险很大。
接班工作结束后,我俩便开始了夜班的正式工作。刚开始,心里还有些小小的紧张,但随着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一切也就开始得心应手起来。渐渐地,我们呼出的气体令护目镜起雾了,透过雾蒙蒙的镜片,我俩努力从薄雾中寻找一丝清晰的空间,争取看清楚每一位患者的病历及情况,同时尽量减轻呼吸,以避免慢慢扩大的薄雾影响护理工作。但口罩仿佛也想添乱似的,不一会就从鼻梁上溜下来,我们互相提醒着,帮忙着,做好防护措施,避免自己感染,也避免感染患者。
夜慢慢地深了,患者仍然一个接着一个。这其中,有来西安旅游时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有在高铁、火车站工作并出现症状的;有与疫区有密切接触史并出现症状的;也有与疫区有密切接触史没有任何症状的……由于近期的疫情发展迅速,加之近两天各类媒体的宣传教育,老百姓都进一步认识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危险,大家都开始恐慌了,这也就导致发热门诊患者量剧增。我一个接一个的接诊患者,详细询问并登记患者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流行病学史、体温等重要信息;医生则给患者问诊、查体、开化验单、开药;检验科的张磊副主任与他的搭档给每一名患者采血、检验;放射科的技师冒着被辐射的危险给患者拍胸片;二楼的付海艳给留观患者监测体温、输液、详细记录患者病情等。繁忙的工作令漫长的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就到了次日清晨6点,我惊讶于自己竟然一晚上没吃没喝没上厕所坚持了过来。好在整晚我们接诊的30多名患者中,没有一例疑似病例,经过排查,患者也都放下心来。临交班前,要给医务部报数据了,这可是一点也马虎不得,因为这些数据是要直接上报给省疾控中心、国家卫健委的,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国家每日发布数据的准确性,我和付海艳一遍一遍地统计、核对,最终准确上报。
看着窗外洒进来的朝阳,心里想着盼着要交班了,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有同事来接班。我们几个值夜班的同志都有些焦急了,通晚繁忙的医护工作,彻夜的未吃未喝未排泄,令我们大家都身心疲惫,毕竟我们都不是铁人,毕竟我们已经连续工作了12个小时。终于,我们看到了那些熟悉的、可爱的身影,她们在我们的视线中变得渐渐清晰,直到交接班工作结束,我们才知道,她们在班前受到了田银娣护士长严格系统的培训,因为从她们这组接班医护人员开始,直到疫情结束,这期间凡进入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要持续倒班工作一周后才能离开。院方这样的合理安排,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避免医护人员的感染。
脱下防护服,摘掉护目镜口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自己的神经外科,感觉呼吸从来没有如此地畅快。看着护目镜、口罩在付海艳鼻梁脸颊留下的血印,回想整夜的紧张工作,我想到了接班同事还要在如此高危的环境下坚守一周,是多么地令人尊重;想到了我院支援武汉前往疫情一线的同事,是多么地令人敬佩;想到了一直坚守在武汉各个医院的医护同仁,是多么地令人感动!
我,一名普通的护士,在如此严峻的疫情下,虽不能像出征武汉的专家们那样身先士卒,也不能像武汉的医护人员那样战斗在疫情一线,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行动起来,为战胜疫情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