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国际版| 员工版| 进入旧版|

竹杖芒鞋千万里 一蓑烟雨济苍生——记贾天成教授

时间:2018-10-17   作者:张莹   责编:屈姝利     来源:     阅读:

行医仁为先,治病救人 。

为人德在前,公而忘私。

医人医心,正气凛然。

大爱无疆,不分国界。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肩负祖国重托,远离故土万里之遥,救治世界每个角落的患者,被称为“白衣外交官”;他们把大爱带到世界,与死神抗争,奏响生命的最高礼赞。

贾天成教授出生于户县牛东村,1957年考入原西安医学院医学系,1962年毕业后分配原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工作至退休。在职期间曾担任神经内科代理主任、医院副院长等职务。多次参加援助西藏、内蒙古、非洲、苏丹等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救助。攻克多种疾病,发表专业性论文30余篇。

援助非洲、苏丹

1.jpg

3.jpg

70年代非洲动荡不安,为促进中非国际友谊,我国派遣援助非洲医疗队,贾天成教授听说后第一时间递交了援助苏丹医疗队的申请,从此开始了在撒哈拉沙漠里的救治生涯。沙漠地区的气候极端恶劣,平均年气温在40度左右,降雨量非常少,居住条件也十分艰苦,住所是苏丹政府提供的平房和移动板房,隔热效果十分差,经常出现室内温度远远高于室外温度,因此疟疾这种流行病在苏丹如洪水猛兽一般肆虐。援助队不仅要即刻适应恶劣的天气,还要面对自身随时被感染的危险,即使困难像山一样大,贾天成教授依然坚守医生的操守,奋战在救治苏丹难民的一线战场,用精湛的医术、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信念克服了所有困难保证了大使馆工作人员的保健安全。贾老回忆说:“当时医疗队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队员牺牲,当时的局势实在太乱了,经常会遇到正在做着手术,突然就开战了,子弹横飞,临时病房的门窗都会被击穿,队员一旦倒下了就直接就地安葬了,患病的非洲人太多了,随时都会有患者被送进来,即使条件这么艰苦,我们队依然为患者提干难供了超高难度的心脏手术,那时候真的没时间想别的,只想着能多救一个是一个”。

援助西藏

8.jpg

6.jpg

2.jpg

7.jpg

非洲援助任务完成后,贾老对医生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生命的敬畏有了更高的领悟。虽然回国了回归了平凡的工作岗位,但非洲的援助历程却永远烙印在贾老的内心深处,时常会想起被病痛折磨的患者们,会想起那一双双渴望活下去的眼睛。80年代国家开始了对西藏地区医疗教育的援助,贾老再一次毫不犹豫的递交了申请,作为医疗队队长带领队员们毅然决然的奔赴海拔3500公尺的藏区。虽然这一次只是医学知识援助,医疗队对藏区人文地理环境做了一些功课,看似这次西藏之行的任务轻了许多,但当医疗队真正踏进藏区后才知道这次任务是多么的艰巨。高原地区人迹罕至、高寒缺氧、紫外线极强、气压极低、食物根本煮不熟,另外西藏地区文化落后,对新鲜事物也比较排斥,先不要说让当地人接受治疗,首先沟通就成了大问题。贾老回忆说:“当时开展工作实在太难了,根本听不懂藏族老乡的话,想让藏族老乡接受我们更是难上加难,再加上当地医院里缺乏配套的医疗器械,遇到的疑难杂症全凭自己的真本事了,那时候真是困难重重。到达的第二天晚上我带领医疗队员连夜开会,大家披着棉被围着火炉一起讨论当下的问题,当时我就想,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要先把队员的心气儿搞上去,不吃不睡也要把问题解决”。就这样医疗队解决了一个问题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周而复始,但就像贾老说的那样,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医疗队保持着医者仁心的信念成就了与藏族兄弟的情谊,凭借着高超的医术战胜了没有器械的困境,怀揣着生命重于一切的职业道德克服了艰苦环境的磨练。

医术精湛,耄耋之年成就崭新的起点

4.jpg

5.jpg

“我是80后,我还很年轻”——这句话最能表达贾老的心声。自从贾老结束援助工作后,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从未停歇。一直坚持临床,奋斗在治病救人的最前沿,潜心研究学术,取得30多篇重量级研究成果为医学界做出巨大贡献。鉴于贾老精湛的医术,高尚的职业操守,在他退休时,医院决定继续返聘贾老,帮助医院救治更多的患者,帮助医界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就这样已经80多岁的老教授仍然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准时准点的来到科室坐诊,关心每一位患者的康复情况;老教授每天向年轻人一样上网,不过不同的是老教授不是玩游戏、看新闻,而是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一心钻研新的高端医学领域,掌握最前沿的医疗技术知识,致力于攻克更多的医学难题,救治更多的患者,想为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贾老将一身的精湛技艺回馈给社会,回馈给曾经培养了他的祖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天下安康、匹夫有责”这是对贾老悬壶济世、医者仁心、公而忘私最朴素的赞美。

贾老为人为学都堪称业内楷模。作为一名医生,贾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门诊时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开药总能做到精准用药;查房时细心观察患者的症状和各项指标,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作为一名老师,贾老学识渊博,亦师亦友。对待学问,贾老好学若饥,求知若愚,虽已年过80,依然时常通过书本、网络等渠道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对待后辈,贾老从不恃功自傲,对后辈的教学总是耐心指导,不耐其烦。对于临床知识不够精通的年轻医生,贾老亲自培训教导,并且自己掏钱为年轻医生购买专业书籍。贾老为人谦逊,不爱张扬,性格直爽,待人和蔼,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同事,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因此贾老收获了一个“弥勒佛医生”的昵称。

贾老从事医疗、教学、科研50多年,曾任我院副院长,早期与其他老教授们一同创立了医院的神经内科,后来又为我院康复医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回顾医院的发展历史,随处可见贾老默默付出的事迹。贾老的贡献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贾老走过青春,越过战场,走过古稀,踏过讲坛,直至耄耋,依然致敬生命。没有更多语言,独以无声的行动。只为数十年前的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生命的最后阵地;滴落一滴泪,那是青葱峥嵘岁月的感动;洒下一滴汗水,那是此去经年披荆斩棘的付出;展露一丝微笑,那是向生命致敬最真的情义。

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每一寸土地的松,岿然不动!

9.png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