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方念明日遥远,转眼已成昨日,我随着第二批国家医疗队来到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巡回已有三十天,明天就要返程了。这段紧凑而美好的时光中,队友们倾力倾情的努力工作,藏区可亲可爱的医护同道,在相互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触动的瞬间时时浮现在眼前。初到迪庆,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让我不敢相信冬日的城市竟然没有一丝雾霾的痕迹,到处藏式风格的建筑、擦肩而过的民族服饰、几乎人人黝黑的肤色、张张灿烂真诚的笑脸,共同提示着我:你真的来到康巴藏区了。
随着医疗队员各自进入对口科室,我们纷纷开始了具体的工作:孙泓泓老师梳理了近三年的影像疑难病例,安排专题讲座;王国毓老师、陈琦老师开展了多台州医院开创性手术;党慧敏老师、侯炜老师承担每天的专家门诊;我观察超声伙伴的上机手法和报告描述,利用午休时间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用PPT一起探讨。作为唯一的汉族医生,我成为了这里的少数民族,接下来的时间里,我频繁的被“德钦”这个关键词所吸引、所神往……
无论是超声科的同伴,还是其他科室的医生、护士们,每当聊起来自己的籍贯--“我是德钦的”,干脆响亮,语气充满着无比的家园自豪,表情洋溢着幸福的故乡回忆,让我期待着能够早日开启前往德钦的巡回征程,一看究竟这个“德钦”有着什么巨大的魅力。12月1日的中午,颠簸了近4小时的医疗队终于来到了滇西北最遥远的德钦,然而…然而,海拔3400米的德钦县中心地带,完全是在深凹山谷中一条约坡度高达20°的细窄小道,全县6万人口,县城所在的升平镇常驻人口仅1万,低矮的建筑、冷清的街市,长约2千米、宽仅8米多的主干道几乎找不到一处十字路口,就连看看天空,都需要使劲仰起脖子,才能把视线挪出高耸的山峰。这些与我早先期待的“唯美德钦”,一时间在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差。
进驻德钦县医院,鲁茸达瓦院长、尼玛次里副院长、秦勇副院长等领导在员工食堂热情的接待了我们,集体用德钦本地的藏族歌曲《吉祥升平》表达对我们的欢迎和感谢,这种浓浓的自信开始感染着我。随后在超声科,取宗主任、丁争取追医生、和晓婷医生急忙拿出留存的病例认真请教。第二天结束了全部的检查和演示讲解,午饭前我忍不住问起了她们,为什么德钦人这么自豪自己的家园?大家纷纷打开了话匣子:德钦全境山高坡陡,峡长谷深,气候寒冷;德钦是茶马古道、民风淳朴;德钦有梅里雪山的巍峨十三峰,德钦有白茫雪山的丰富物种,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德钦的生存条件比较恶劣,但是我们身旁有卡瓦格博神山,山脚下有奔流不息的澜沧江……,我们拥有的,其他地方没有,我们就是自信和自强;正因为我们还匮乏许多优厚的客观条件,所以我们渴望知识,我们要努力拼搏,我们欢迎真诚愿意来帮助我们的朋友,就像我们德钦人人都会唱的歌——《吉祥升平》所抒发的情感--“我的故乡,故乡是那美丽的德钦,朋友啊,友谊地久天长,我们欢聚在这吉祥升平……”。忽然,我想起在迪庆州医院工作时的那一张张自信从容的笑脸,他们无不积极进取、无不朝气蓬勃,在骨科主任鲁追大哥那里,在超声科取追医生那里,在各个科室都有着这样的面孔,仅仅在这450余人的州医院中,就有许许多多从德钦的条条山坳里走出的少年,直至上了初中才开始学习汉语,然后英语,然后自强不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身边的德钦子弟。
德钦人民不是盲目的地域自满和自大,他们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坚韧而乐观,不懈努力建设家园。联想到自己的故乡,我们是需要有我们的自信:作为交大人,西安交大扎根西部,有着伟大的“西迁精神”;作为二院人,我们西医二院,抗战迁陕八十年的筚路蓝缕、攻坚克难,都是在自信自强中发展壮大。美丽的德钦,我走过、回头、再回眸,感谢你的启迪,感谢你的力量,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因拥有而自信从容,因缺少而拼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