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在《学习时报》署名文章《推进中医药服务人民造福全球》的部署要求,以及医务部、运营管理部、医保办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高质量早期康复、中医服务的通知》文件精神,7月14日16时,我院中医科于示教室召开“中西医协同发展暨高质量中医服务推进会”。会议由中医科副主任吴仲恒主持,中医科主任吴喜利、护士长杨海侠、副护士长王晔及科室医护骨干等共同参与,围绕政策落地、技术推广、协同机制展开深入交流,为推动中西医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
政策领航:锚定中西医协同发展新方向
会议首项议程为“传达学习关于中西医协同发展及中医服务的政策文件精神”。中医科主任吴喜利系统梳理了从国家到医院各层面的关于中西医协同发展和中医药服务的政策脉络,深刻领会学习《学习时报》重要文章中关于中医药服务的核心观点。“政策明确‘中西医协同’是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路径,中医特色技术(如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与现代医学的融合,能有效缩短康复周期、改善患者预后。”吴喜利主任强调,“此次会议既是政策落地的动员会,更是全院中西医协同的‘行动纲领’——我们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推动中医药服务从‘辅助’向‘协同’升级。”
协同攻坚:中医服务流程再细化
针对《关于推进高质量早期康复、中医服务的通知》中“全流程规范化”要求,会议重点解读了我院中医服务流程:主管医师评估病情→有指征患者请中医科会诊→多学科制定个性化方案→治疗实施→病程记录闭环管理。同时,会议明确了两项关键机制:一是联络员全覆盖,中医科设立专项联络员(郭昶、张涛、赵延红、段莹莹),开通热线电话,确保各临床科室与中医科实时对接;二是医疗服务能力双重认定,即对开展高质量中医药服务的科室实行双重认定,医务部、运营部、医保办将定期督导检查。
技术赋能:各专业组推广计划显担当
为推动中医适宜技术在全院规范化开展,中医科专业组代表依次上台,围绕“专业特色与中医药技术推广计划”作详细汇报。首先,薛渊医师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修学习成果(超声可视化下脉冲射频治疗、针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慢性疼痛中的应用作专题分享;随后,中医科各医疗专业组代表针对擅长诊治疾病类型及现有的中医适宜技术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介绍,包括各适宜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等,以便向全院各科室推进中医适宜技术。李星瑶、牛泽基和段莹莹医师分别介绍雷火灸、穴位贴敷、中药浴足等常见技术的操作要点、适应症禁忌症,强调其在老年群体及多场景的可施展性;郭明真医师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例,说明中医综合疗法(内服外敷、针灸等)在皮肤科的优势;郭昶医师聚焦脾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介绍中药汤药、皮内针等技术改善症状的应用;李流云医师讲解中医外治室常用技术(针法、推拿等)及与消化、放化疗后、神经、五官科的适用病种,论证全院推广可行性。汇报旨在通过技术共享与经验交流,推动中医适宜技术在全院临床应用。
聚力前行:多学科协作开启服务新篇章
会议尾声,吴喜利主任提出三点工作要求:一是强化宣传推广,通过院内临床科室宣讲、线上平台等多渠道普及中医适宜技术优势,提升患者认知度与接受度;二是深化协同联动,鼓励临床科室与中医科建立“共同查房、多学科讨论、联合门诊”等融合医疗团队,打破学科壁垒;三是严抓质量督导,确保技术开展规范、安全、有效,切实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患者健康福祉。“中西医协同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基于病理机制的精准配合。”吴喜利表示,“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院在中西医协同发展、高质量中医服务领域又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我们将以患者为中心,以技术为纽带,推动中医药服务在全院‘开花结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和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贡献力量。”
此次推进会的召开,不仅是政策落地的具体实践,更是我院构建“中西医协同、全周期服务”医疗体系的重要里程碑。相信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西医协同发展必将结出丰硕成果,为更多患者带来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