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国际版| 员工版| 进入旧版|

冈仁波齐

时间:2022-09-30   作者:明宗娟   责编:胡佳     来源:     阅读:

编者按:明宗娟,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副教授,2020年元月25日(大年初二)随陕西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去武汉参加抗疫医疗工作,2022年7月24日陕西省第八批组团援藏工作队又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去援藏,8月8日到普兰县参加疫情防控及医疗,9月1日到普兰县巴嘎乡组织指挥疫情防控工作。

我从远方叩拜而来

只为见你一面

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坠落

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破碎

我从没想过,我与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的距离会以这种方式拉近。援藏之前没想过,援藏来了也没想过。我从远方来,不为信仰不为叩拜,却实实在在住在神山脚下将近1个月了。

进驻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援藏工作刚开始2周,高反勉强适应了,普兰却突发疫情,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史无前例的工作经历和人生体验迎头而来。只身各种繁琐的事务之中,忙碌的人会把一切都忘了,忘了身在何方,忘了高原缺氧,忘了拍照留念,忘了书写记录,甚至此刻的回想和总结,也忘了很多具体的细节,至于彼时的心境,更是无法真实还原了。

2022年8月7号晚上11点多,我接到外派的电话,需要紧急驰援普兰。作为陕西省第八批组团式医疗援藏干部中唯一的呼吸科医生,疫情面前,理该首当其冲,义不容辞,所以很平静地以最快的速度收拾了几件行李,连夜出发。终于在凌晨6点多抵达普兰,好在酒店有氧气,逐渐缓和了一路的颠簸和困顿带来的心慌气短,却在9点刚过就被憋醒。原来酒店只在晚上7点到次日9点集中供氧,其他时间无氧。也刚好起来迎接新的工作了。

在当地疫情指挥部的安排下,我去到普兰藏医院改造的定点医院工作。当看到简陋的病房,移动的公厕,工人们和医护们接着山上引下的用水,一桶一桶地提,贮备在病房,贮备在生活区,贮备在铁皮箱做成的简易的自来水装置里,我才意识到西藏的艰苦不再遥远,而是近在眼前了。

一切准备就绪,阿里地区首批的6名患者有序入住,4名无症状,2名轻型。我作为普兰县新冠救治组的副组长,本来是一线抗疫,但在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下,我一直觉得自己所负责的阳性救治,其实是一项很被动很下游很没有成就感的工作。所以,我主动电话介入密接隔离点的工作,通过对新增病例数、密接人数和密接管理的了解,上报了征用酒店、筹建方舱等建议,同时加强自身学习,啃读第九版密接管理指南,并多次自发组织各个隔离点的医护线上培训,将自己的所学所悟传授给他们。随后又主动承担了普兰各个隔离点和定点医院的“指导顾问”(每天不厌其烦接很多电话,就各种突发状况和细节问题做以答复),同时担负了所有密接者和阳性患者的解除判定工作。普兰冈仁波齐方舱即将建成之时,我又提出整合酒店资源、循环利用的想法,先后科学、有序地腾空了几个酒店,为后续支援的医疗队提供了住处,也为后续部分阳性解除隔离的患者提供了集中监测的场所。

普兰县城的海拔3800米,比阿里地区噶尔县还要低,但3周的停留,我竟然没有适应。白天没有氧气,我无法午休,因为一躺下就心慌气短。每天最盼望的只有两件事情,一是傍晚7点开放的供氧,还有就是新增病例的减少。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普兰县城的疫情逐步好转。

2022年9月1号,这个好记的日子,我又接到通知,要深入疫情重灾区普兰县巴嘎乡实地指导工作。说实话,有过一瞬间的犹豫,不是害怕新冠的感染,而是4700米的高海拔让我胆怯,本来就有二尖瓣、三尖瓣反流和轻微支气管扩张的我真的可以适应吗?一路的蓝天白云,还有拉昂措、玛旁雍措的美景,我根本无心欣赏,只觉得山路盘旋,司机开得有些快,我胃里翻江倒海,不能低头看手机,也不能抬头看窗外,连眼睛都不敢睁。似乎很慢又似乎很快,司机说到了,我恍惚着下车。巴嘎乡啊巴嘎乡,不说神山圣湖,不说疫情肆虐,光这一路晕车,就已经让我心生敬畏了。

彼时的巴嘎乡,疫情相对比较复杂,我们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筹备开张并规范方舱和密接隔离点等,还有社会面采核酸的事情,巡诊的工作,却只有30多个医护和一些冲锋在前的干部、干警。而我自己,以前的抗疫,做的都是按点值班、治病救人的拿手业务,这次完全不同以往,因为救治上几乎没有我施展的空间,但作为巴嘎乡疫情防控副指挥长、医疗保障组副组长,整个医疗上却有很多统筹和规划的工作要做。

有限的人员、多重的岗位如何分配?如何鼓舞士气?如何让他们服从一个陌生的我的管理?什么区域作为密接隔离点?什么时候帐篷为主?什么时候酒店为主?什么区域作为阳性隔离点?哪个舱哪些人需要转诊?哪个舱哪些人已经达标可以出舱?出舱去往哪里?如何跟转运协调?如何跟转出地对接?何时整合方舱资源?何时关舱?先关哪个舱?何时整合酒店资源再次循环利用?核酸怎么采?哪些地方单采哪些地方混采?……抗疫就像下棋,需要统领全局,需要步步为营。

工作上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是全新的领域,身体上也是史无前例的突破。尽管高海拔,尽管气温渐降,尽管连续吃了十天的面包和泡面,尽管每天只有五六小时的睡眠,我精神并不抖擞,头脑却并未昏沉,意志也从未消沉。

2022年9月10号,又一个不会忘记的日子,我入驻巴嘎乡核心工地改造而成的方舱承接管理工作。有了帐篷的先入为主,活动板房的落脚之地让我心满意足,更何况细心的领导还配备了制氧机。生活不过三餐一宿,再加上有氧续命,短暂的停留,我应该还是可以坚持的。但是举家团圆的中秋节啊,青藏高原的月夜,核心工地的月夜,为何如此黯淡无光呢?

在兼顾指挥部工作的同时,我很快在工地跟多名工友们打成一片。工友们很顽强,从刚来之时部分工友的畏寒发热、卧床不起,到能够全面出舱晒太阳,再到工地小范围封闭的复工,再到十有八九的达标解除。半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看到关舱收官的曙光了。

而这半个多月的时间,也给我带来了空前的人生经历。体验了说来就来的冰雹和毫无征兆的降雪,体验了呼呼的风声盖过自己缺氧的喘息声,体验了传说中的木板搭就的旱厕(每次都哆嗦,不会塌了掉下去吧),体验了房间内无水无法洗漱的痛苦,体验了“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的藏区生活……

再加上忙碌无暇,这生活很快让人变得粗糙,不再需要女性所用的瓶瓶罐罐,洗面奶、护手霜、防晒霜、护发素、润唇膏要么空了要么束之高阁了。无心关注眼角的波纹,嘴唇干燥也习以为常,双手脱屑也视而不见,紫外线强烈也毫不在乎。但头发一旦油腻,让人难以容忍,可是洗头是力气活儿,要提一大桶水,要摆好凳子摆好盆子,要低头细细梳理大把的脱发。看似日常的事情,于我却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并耗费大量的氧气。

而最耗费氧气耗费心思的肯定还是工作。有过疲惫,却无怨言,有过短暂的灰心和失望,也在众多领导的信任、鼓励和支持下,最终坚定地抗战到底。对步入不惑之年的自己而言,光芒早已被岁月打磨,也曾以为激情不再,但疫情当前,职责所在,使命所驱,还会是那一句——无问西东,皆凭举意,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但一定力求问心无愧。

最后回归巴嘎乡冈仁波齐的话题,这片神土这座神山为何有着无可摧毁的信仰和魔力?我没有藏地人一般的极致崇拜,无法探究无法领悟。但正如电影《冈仁波齐》的幕后花絮中所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神山圣湖并不是重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我也想借着这幕后花絮说,接受平凡的自我,也要挑战平凡的自我,不放弃坚持,抗击疫情,我们一直在路上,而胜利的曙光也近在眼前了。

作者:陕西省第八批组团式医疗援藏干部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明宗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