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自2019年末,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续恶化,迅速波及全国各地。2020的除夕夜,没有都市烟火,没有大街小巷的人潮涌动。 一座座城市,冰封似的死寂,口罩一抢而空,药店里的消毒液、酒精、板蓝根、双黄连全部售罄……手机屏幕上一串串令人焦心的数字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微信工作群里这样一群人,他们争先恐后“领导,我先上”“我是党员让我上”“我家人全力支持,我要上”竭尽全力要求赶往疫情一线,似星星之火传递无疆大爱,用生命点燃中国的春天。
我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的一名95后检验师,虽然我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但我也是一位合格的检验师。看着全国各地同仁们奋战的身影我觉得我该做些什么。2003年的非典我才上三年级,有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在保护我们。现在新冠肆虐,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党员。该我们学着前辈们的样子冲在前面去保护其他人了。于是我报名了援鄂医疗队,报名了陕西省定点发热单元。最后没有到武汉但很荣幸地成为检验科入驻交大二院发热单元的第三批志愿者。这意味着我将隔着防护服直接和冠状病毒直接接触;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些害怕,也有心理压力。而且我觉得所有医务工作者和其他一线人员或多或少都会感到害怕吧!那么是什么让全国上下这么多的医务工作者前赴后继的奔赴最危险的地方?我想其他人的答案和我一样——是职责、是使命、是奉献。每次上班三级防护全副武装到两个小时的时候。就开始感觉到有些缺氧、感觉非常疲惫。从上到下都是湿漉漉的、护目镜里全是雾啥都看不见。采血完全靠双层手套外仅有的那一点触觉。最折磨人的是耳朵和鼻子由于长时间压迫带来的剧痛。再后来就麻木了、就想象着这不是我的耳朵来自我欺骗吧。等到下班时毫无意外的脸上都是压疮,手术衣上全是汗水。等到脱防护服摘下来口罩、呼吸到第一口新鲜空气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但是这些困难比起支援武汉的同仁们估计是微不足道吧。然而在重重的困难面前,所有人没有丝毫抱怨,这一刻我深深地理解了作为一个医护人员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在这场攻坚战中,我院上下齐心协力,为抗击疫情做了最大的努力。院方从感染科,呼吸与危重症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影像科等科室抽调出来的精英医护们组成临时“小医院”,这一刻大家不但是同事更是战友。感染科全体为了方便患者就诊以及避免疑似患者在院内就诊过程中走动造成院内感染,在除夕夜加班加点,以最快的速度腾空了整栋楼作为发热单元。为患者和医务工作者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由于疫情的突然性和规模性,全国的口罩及防护用品都处于极度紧缺状态。院领导其它科室的同事为了确保我们在一线可以得到保护,给予了我们最大的支持。全院的防护物资都集中优先供应发热单元,而他们仅仅得到最基本的防护。为了让这些全院节省下来的防护物资得到有效的利用,很多同事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更有甚者穿上成人尿不湿超长时间工作,一个班下来常常饥肠辘辘。但是每天繁琐的穿脱防护服和洗澡程序依旧丝毫马虎不得。在物资最匮乏的时候我们院后勤的老师们自己制作口罩,达到日产三百。
感染科贾晓黎副主任和王秀莹护士长为了及时解决患者的任何问题及突发状况,24小时随时待命并且在微信群里随时沟通患者病情,有时睡眠时间甚至不足4小时。感染科党双锁主任的专家团队为了密切监视每一个患者的情况,每天都会利用视频远程会诊,以便对患者的病情做到了如指掌。王秀莹护士长和武文华大夫在辛苦处理病患同时也要兼顾医护人员的食宿问题。给大家安排的井井有条。我们科耿燕主任,何谦副主任,朱建宏副主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担心我们工作太累常常带这水果来看我们。我的同事安哲、徐阳、周挺、郭智还在工作之余为准备隔离的战友们采集核酸样本。
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使一个个危重患者都逐渐好转达到出院或转科标准,所有人都由衷的开心,那是我们发热单元每个人的努力与付出最好的回报。
李兰娟院士疫情期间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的黑眼圈,钟南山院士疲惫却又坚定的眼神,像一道道黎明前的破晓的光。不错,黎明前夜往往是最黑暗的时刻,但红日即将升起,其道大光的日子还会远吗? 纵疫情肆虐,中国人民却从未屈服过。奋战在前线的将士们,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医院隔离病毒,绝不隔离爱。我们的背后,有强盛的国家在支持、在召唤。我们众志成城,没有我们过不去的坎。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我是一名九五后医务工作者、我为我的职业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