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国际版| 员工版| 进入旧版|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战役的坚守:“在发热单元里,想燃面”

时间:2020-02-14   作者:心血管病院 林琳   责编:兰璐     来源:     阅读:

“灯光摇曳着飘过来了,寒夜似乎也充满了温暖.....我们几百个伤员躺在那,当她来临时,我们挣扎着亲吻她那浮动在墙壁上的修长身影,然后再满足地躺回枕头上”。这是克里米亚战争时伤员对医护的温暖信赖。

“我们为什么能义无反顾地瞒着年迈的父母,放下年幼的儿女、告别自己的爱人,陪您一起共渡难关?因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隔离的是疫情,不是你我的医患之情。希望你我医患同心,战胜疫情、驱走病魔”。这是发热病房医生对患者的鼓励守望。

随着疫情肆虐蔓延,被疑诊、确诊为新冠肺炎的患者一批批送至发热单元,全院医务人员聚力攻坚,轮流坚守在这里,这里是疫情防控最危险的地方.......

人群熙攘、车水马龙的大街小巷空空荡荡;平日里喧嚣热闹、行色匆匆的人群足不出户。这样的场景在各个繁华都市已经持续近一个月了。城市的影像就像是被摁了暂停键,定格在沉默阴郁的寒冬,失去了声响。

然而,当影像对焦放大时,我们看到的是无数医务工作者夜以继日忙碌的身影,是他们在争分夺秒的与病毒赛跑,竭尽全力地拯救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每一位患者。

“发热病房需要心内科值班支援!”

“我已报名,再选一个”

“还有我!”

交大二附院心血管病院的微信群里,大家都争先恐后、踊跃报名。自愿发声的有年迈威严的老教授,有稚嫩坚毅的年轻人,也有沉稳干练的中年业务骨干。

直面疫情,2020年1月末,心内科全面部署,完善流程;2020年2月初,心内人践行努力,加入战疫!

已亥年末、庚子之初,这个冬天有点长

2019年1月,疫情已经在全国蔓延,武汉沦陷,全民烦躁不安地刷着手机,很多人焦切地观看着一个叫回形针公众号上的科普视频,看他用生动的图像、简明的曲线为人们解释这场突然爆发的新冠病毒性肺炎是如何发生和传播?死亡率和传播速度有多高?如何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

电视上、广播上持续不断地告诫人们,一定要居家隔离、戴口罩、勤洗手、做好消毒、不要外出聚集。然而,每日确诊、疑似的新增病例仍在不断攀升。诊疗措施仍然苍白有限,疫情暴发、蔓延的很多环节仍不明朗。

越来越多的人患上新冠病毒性肺炎,发热、咳嗽、气喘,乏力。当发展至危重症时,全身的炎症风暴被激活、多器官功能发生衰竭,呼吸、循环的维持是为患者争取战胜病毒的重要手段。

就在此时,交大二附院心血管病院的微信群里,郑强荪院长发出了支援发热单元的通知,韩振华和朱参战教授正是在科里微信群最先自告奋勇的人。在确保本科室的疫情防控部署情况下,最终决定由朱参战教授进入发热单元。

朱参战教授是一位有着20多年临床经验的心内科专家。他身形偏瘦,却有着军人的英姿挺拔,给人一种严谨、干练而又温文尔雅的印象。2020年2月1日他如期进入发热病房,发热病房的工作强度是非常高的。门诊24小时轮岗不停,由于接触的都是疑似、确诊的患者,他必须提前半小时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口罩、手套及面屏,这种密不透风的保护措施,时常让他觉得憋闷难耐,汗水湿透了衣裤。为了节省有限的防护资源,必须在4-6小时内坚持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我的做法是,上班前4小时禁饮禁食,这样就是8-10小时不吃不喝,每当脱下防护服的时候,经常都是口唇干裂。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大口的饮水。如果遇到后夜更是休息不好,凌晨3点就得起床,四人间的休息室大家就只能这么互相担待和坚持了.....”,朱参战教授不紧不慢的说道,似乎是在讲述别人的日常小事。

微信图片_20200212150641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00212150654_副本.jpg

然而,由于新冠病毒性肺炎是一个新的疾病,面对扑朔迷离的疫情,在如此繁重的日常工作之余,他坚持同步学习指南的更新,与共同奋战的专家们讨论患者病情直至深夜;下班时间,他主动对发热病房的医护人员进行除颤仪的培训,并积极参与制定并优化危重症患者的会诊、住院、CT检查等流程,做好紧急情况预案、加强自我防护、提高工作效率。

至今,他已经在发热门诊待了一周多了,这样的坚守还得继续直到下一波轮换的医生接替。当临时接到延长支援时间通知时,我问他,“这么难,还能坚持吗?”,他笑眯眯地说“没事,还能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不给咱心内科丢脸。尽管这个冬天有点长,我们在这里要多发点光”,转身又匆忙进入了工作状态。

“在发热单元,出不去,想燃面”

2020年2月5日,这是朱教授进驻发热病房的第5天,也是心血管病院王妮护士长进驻发热病房的第1天;急诊科出身,一头干练的短发,大大的眼睛,爽朗的笑声是王妮护士长给人的第一印象,她平素幽默风趣,特有亲和力,但是一旦进入临床工作状态,娴熟扎实的业务技能,抢救病人时清晰的思路和决策总是让人记忆深刻,无比钦佩。

她是心内科第一个奔赴发热病房的护理专家。出发前,为了减少聚集接触,科里的兄弟姐妹们都在微信群里给她问候和鼓励。大家纷纷要帮朱教授和王护士长带士力架、水果、红牛、糕点.......

“战友呀,欢迎加入我们的队伍”

“给你带点慰问品,想要啥?”

“在发热单元,出不去,想燃面!”这是两位前赴后继的战友简单的问候。一碗燃面是一句打趣,也是作为地道陕西人的朱教授最简单的想念。他已经十余天没有回家了,没有时间陪家人,没有时间在温暖的家里享用一份热腾腾的简餐。

同样的,王妮护士长也迅速加入到发热单元的战斗中。王妮护士长在医院组件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时,就不假思索、挺身而出地报了名。由于接到护理部的委派,只能放弃前线名额,到发热单元肩负起保证业务、护理安全的任务。“虽说有点遗憾,但能在发热病房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也是无比光荣和自豪的,作为共产党员,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她爽朗的笑了起来。进入发热单元,在详细、全面了解病房布置及工作流程后,她进一步为发热病房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职责,以及急重症护理工作流程。与此同时,她迅速投身到临床一线工作当中。

微信图片_20200212150709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00212150717_副本.jpg

护理可以说是超一线工作,她们与患者直接接触最多,暴露的风险最大,需要全程穿戴厚厚的防护服。除了必须承受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口罩、手套造成的皮肤损害以及全面防护造成的缺氧、呼吸困难,同样还得面临着不能吃喝,不能如厕的窘境。每天她要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查完病房里所有的患者。“查完十个患者大概就需要3个小时,往往上班是上班,下班也是上班,躯体的不适和劳累在忙碌的工作中已经感觉不到了,病人是最重要的,我们其实没做啥......”王妮护士长轻描淡写地说着,眼里满是一如既往的低调与坚毅。

是的,世界上一切伟大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疫情之上,穹顶之下,有如此多的“提灯女神”和“白衣天使”正在尽着全力,为病人驱散病毒带来的痛苦与阴霾。

温暖,它在沉默和急切中寻找出口

发热单元里同时驻扎的还有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肾病科、麻醉科以及呼吸内科等兄弟科室的专家,他们集思广益,各自发挥专业特长,共同承担着这份来自患者,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荣使命和职责。“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是驻守在发热单元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信念。他们匆匆收拾好行囊,进驻发热单元,用大爱冲破这凝重的寒冬。作为共同奋战的科室之一,在朱参战教授和王妮护士长之后,还将陆续有更多的心内人与大家并肩作战,坚守在每一个沉默与坚忍的日日夜夜。

节气已至立春,立者,始建也。在生与死构筑的无奈当中,我们看到了奋不顾身的医务工作者,看到了殚精竭虑的防控、医疗专家及科研人员,看到了无私捐赠的企业和个人,同样也感受着来自每一个平凡人的守望和相助。冬天这么冷,是为了告诉你,温暖有多珍贵。

微信图片_20200212150725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00212150732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00212150702_副本.jpg

待到发热单元恢复往日的平和与安宁之日,待到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之时,我们必定早已胜利!我们信仰普通的每一天,愿每一个人都平安健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