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2016年7月13日,对于重症医学科来说注定又是一个忙碌的日子。18点交接班时,重症医学科王国恩主任就电话询问原12床空出来了吗?手术室有一位病情危重的患者要转入重症医学科抢救治疗。此前重症医学科15张床已经住满了患者,这就意味着必须有一位患者转其他科室治疗。但此时已经是下午6时,是普通科室医护白夜班交接之际,同时夜班较白班的值班人员较少,接收来自重症的患者还是很困难的。王国恩主任联系一切可能的科室在最后之际还是将一名病情稳定的患者转入急诊ICU。那需要抢救的患者是谁?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名来自河南16岁的患者因K-T综合征(一种先天性周围血管疾病),就诊于我院儿外科,于7月13日09:00行腔镜下行右下肢外侧静脉切除术。手术进行了1小时左右,患者突然出现心率增快,血压降低,氧饱和度降低。手术一度中止,在儿外科高亚院长的指挥下立即成立了抢救小组:儿外科郭新奎教授、麻醉科吕建瑞教授、呼吸科杨栓盈教授、心内科董新教授、放射科、B超室等联合积极治疗后,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手术顺利完成,第一次抢救完成。但术后患者血压仍低于正常,心率快,并突然无原因出现室颤心律,麻醉科立即给予心外按压、电除颤等抢救措施,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这是第二次抢救。手术完成了,但术后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命悬一线,改如何继续抢救生命?患者出现这突发情况的原因是什么?高亚院长第一时间联系重症医学科王国恩主任,第三个抢救故事就发生在接下来在重症医学科的24小时里。
患者于20:23分转入重症医学科,只见10几名身穿绿色长褂、头顶蓝色无菌手术帽、面带无菌口罩的麻醉科及儿外科医师推着一张床飞快的将患者推入准备好的房间。患者昏迷状态,经口气管插管处接球囊辅助呼吸,双侧瞳孔3mm,光反射灵敏。心率158次/分,血压78/43mmhg,SPO2:94%。生理反射及病理反射消失。入科后立即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留置深静脉置管给予泵入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急查血气分析:LAC:7.5mmol/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0%,白细胞计数 29.48 10*9/L。双侧7.0cm胸水,立即给予穿刺引流,同时患者的气道涌出大量淡黄的水样物质。究竟是什么原因?过敏性休克?肺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ARDS?这个问题缠绕在高亚院长、郭新奎教授、王国恩主任、王春亚医师脑中。现在抢救持续了足足14个小时,但患者的血压在多种升压药物的泵入下仍维持在80/50mmhg,心率150次/分左右,第二天一早09:30分全院儿外科、儿内科、呼吸科、心内科、影像科、麻醉科及重症医学科相关专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专家均认为现在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为非心源性肺水肿,继续维持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压稳定。就这样,在大量的白蛋白、血浆、红细胞悬液、多种血管活性药物作用下,患者于第二天12时血压逐渐稳定在100/60mmhg,心率120次/分左右。在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坚持及努力下,6天后患者带着笑容、家属带着感动的泪水转入儿外科继续康复治疗。
这仅仅是我们重症医学科一个普通的24小时。一个24小时里,一位爸爸可以笑着挥手同妻子再见去上班,一个阳光灿烂的孩子可以笑着与同学挥手再见回家,但在这里---重症医学科,每天都在上演着一个个的生命奇迹,一个个从死亡之神手中抢救回来的父亲、母亲、孩子。我们全体重症医学科48名医务人员秉承波克拉斯底及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誓言让每一个家庭重拾希望、重拾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