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国际版| 员工版| 进入旧版|

规范为盾 技术为刃 我院举行动脉采血安全与职业防护研讨会

时间:2025-05-08   作者:急危重症专科小组   责编:屈姝利     来源:     阅读:

5月12日护士节之际,一场以“规范为盾,技术为刃”为主题的动脉采血安全与职业防护研讨会在我院举行。此次会议聚焦护理操作中的职业安全与动脉采血质量提升两大核心议题,旨在通过强化安全意识、推广规范流程、完善防护体系、传递职业价值,为临床护理工作注入新动能。急重症小组组长,重症医学科王利护士长主持会议,护理部杨云主任、姚聪副主任及多位临床护理专家共同参与,来自全院各科室的四十余名护理骨干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理论与实践交织的深度对话。

开幕式:安全为基,创新为翼

会议在急重症小组组长王利的主持下拉开帷幕。她指出,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动脉采血已成为急危重症患者诊疗的重要环节,但操作中的职业暴露风险与质量控制问题仍需高度警惕。“唯有规范与技术并重,才能实现患者安全与护士职业健康的双赢。”

护理部杨云主任在开幕致辞中,以“守护生命,亦需守护自己”为题,强调了职业防护的紧迫性。她提到,近年来护士因针刺伤、血液暴露引发的职业暴露事件屡见不鲜,而传统的培训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临床场景。“我们需要创新培训方式,将压力转化为动力,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复盘等沉浸式教学,让规范操作内化为本能。”杨主任的发言引发了全场共鸣,也为会议奠定了“安全为本、创新赋能”的基调。

专题一:职业风险控制——防患于未然

在职业风险控制专题讨论中,三位护士长结合临床案例,剖析了护理操作中的“隐形杀手”。

急诊科柏玲护士长以“一例艾滋病患者针刺伤事件”为切入点,还原了护士因回套针帽操作不当导致职业暴露的全过程。“回套针帽看似简单,实则是感染风险的重大隐患。我们要求科室全面使用单手回套装置,并对高风险操作实行双人核查制。”她同时强调,职业暴露后的心理干预同样关键,“护士需要第一时间获得专业支持,而非独自承受压力。”

感染科许丽红护士长则将目光投向多学科协作中的防护漏洞。“徒手收拾利器盒、家属干扰操作、环境杂乱导致的误伤……这些细节常被忽视,却可能成为致命风险。”她建立护士在操作前确认环境安全,并通过多科室联合演练,强化全员防护意识。

胸外科杨晓萍护士长聚焦“标准预防的落地困境”,直言部分科室存在“重患者防护、轻自我防护”的误区。“标准预防不是口号,而是从工具选择到行为管理的系统工程。”她以利器盒管理为例,要求科室必须使用防穿刺、防倒灌的合规产品,并定期抽查使用规范。此外,她分享了胸外科推行的处理流程,通过标准化冲洗、报告、追踪步骤,将感染风险降至最低。

专题二:动脉采血质量控制——细节决定成败

动脉采血作为一项高风险、高精度操作,其质量控制直接影响检验结果与患者安全。在专题讨论中,三位专家从操作前、中、后全流程展开技术剖析。

急诊科邬媛副护士长重点谈及患者评估与Allen试验的临床意义。“对凝血功能障碍、休克等特殊患者,需在采血前综合评估血管条件与患者耐受性。Allen试验不能流于形式,必须严格记录结果,确保侧支循环正常。”

心外科王京护士长以“角度与时间”为关键词,分享了动脉采血的操作细节。“桡动脉穿刺角度应控制在30-45度,股动脉则需90度垂直进针。采血后必须立即隔绝空气,30分钟内送检,若延迟需置于0-4℃低温环境,但最长不超过30分钟。”她指出“每一步误差都可能颠覆检验结果”。

急诊科白玲护士长则聚焦操作后的闭环管理。“快速排气需采用专用安全装置,避免血液飞溅;运输环节必须使用生物安全标识箱,并与检验科建立‘15分钟交接绿色通道’。”她同时提出通过信息化手段监控送检时间、标本合格率等指标,实现全程可追溯。

技术演示:规范与精准的视觉盛宴

在重症医学科叶姝琪护士的动脉采血操作演示环节,全场屏息凝神。从核对医嘱、评估患者、规范消毒,到精准穿刺、安全排气、密闭送检,她以教科书般的操作展现了“一针见血”的专业素养。演示特别模拟了动脉导管采血场景,叶姝琪护士通过三通阀的巧妙应用,实现了“零开放、零暴露”的安全操作,赢得阵阵掌声。“这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敬畏之心。”

荣誉时刻:致敬安全守护者

经过激烈研讨,杨长虹、徐岁云等11位护士长荣获“金点子奖和最佳参与奖”。护理部姚聪副主任为获奖者颁奖,并在总结发言中总结到:“保护护士就是保护医疗质量!我们要将标准预防细化到每一个棉签的丢弃、每一次针头的分离,让规范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文化。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场技术交锋,更是一次职业价值的升华。当护士们用规范筑起防护之盾,以技术磨砺专业之刃,患者安全与职业尊严便有了最坚实的保障。正如杨惠云主任所言:“护士的每一次规范操作,都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在这份承诺中,我们看到了护理职业的崇高,更看到了医疗安全的未来

分享到: